最近教育局更新中小學《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》,其中體育科便以學習踢毽子為例,期望學校讓學生了解足毽的起源,從中認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。對小學生來說,相比足球、羽毛球這些熱門運動,踢毽子顯然屬於非主流,有教師就大力推薦及栽培孩子,使他們漸漸愛上這門運動,更在學界比賽中拿得不錯成績,使孩子收穫自信。
「未學過足毽,很難連續踢到兩三下,怎樣叫人愛上它?」循理會美林小學(下稱美林小學)足毽校隊負責教師曾泳靜主任指出,學校在2018年參加了港協暨奧委會的「『奧』妙運動園!」計劃,獲安排10堂免費足毽專項訓練班,讓學生有機會接觸足毽;及至2019年學校成立足毽隊,學生自費參加,當時只有10人。
抱着一盒足毽走訪課室招生
2021年學校再參加「啟德體育園——飛越啟德」足毽推廣計劃,又在小三至小六的體育課加入4節足毽課;到了下學期,學校重辦體育訓練班,由於當時是疫情,只上半天課,下午則作訓練。曾泳靜當時認為,學生已有足毽經驗,而那時大家仍戴口罩,足毽運動安排在室內有冷氣的環境,應較其他運動容易接受。「不過當時家長替子女報名的意欲不大,要增加收生,先要令學生覺得有興趣。所以,我在小息時抱着一盒足毽走訪小三至小六的課室,見到學生有空,就叫他們試踢,踢得好的,就高度讚賞,希望可以吸引他們加入足毽隊。」她說,要連續踢到幾下並不容易,很易令人氣餒,但只要踢到五六下,跨過這段最難捱的階段,之後便可學習不同技巧,學生會漸漸愛上這運動。
一場足毽比賽球員人數為3對3,3局2勝制,每局21分。得分隊可獲發球權,所以發球技巧非常重要,技術好的可以一直得分。
參與多項本地賽事 屢獲佳績
到今天,美林小學足毽隊已有約25人,包括小一至小六學生,他們每周有兩次課後訓練。足毽隊參與多項本地賽事,例如香港學界足毽賽、香港足毽分齡賽、平推毽超級盃等。在 2024 至 2025 年度,共獲 24 個獎項,包括 4 個冠軍、5 個亞軍、7個季軍和 8 個優異獎。
足毽校隊隊員經常外出作賽以汲取經驗,比賽中隊員互相打氣鼓勵,說明足毽也十分注重團隊精神。(學校提供)
最近,有多名學生入選香港青苗足毽訓練計劃,更有學生突破重重難關,成功代表香港出賽,參與全國青少年毽球錦標賽和香港青少年國際足毽錦標賽。
美林小學足毽校隊兩名教練都是現役香港代表隊成員,分別為香港足毽總會三級教練羅建亨(亨 sir),以及香港足毽總會一級教練黃有鍾(Angus)。他們自小學起參與足毽運動,認為本地足毽培育發展尚算不俗,如中國香港足毽總會有優良的梯隊訓練,從青苗(小學)、青訓(中學)、香港隊(公開)一步一步訓練,加上有每年一度的學界賽事,令學生有機會發揮潛能。但可惜的是,參與學校一直沒有太大的增長,正是因為足毽並非主流運動,但其實它的專業並不遜於其他運動,如設有大型比賽、足毽的高度和重量都有指定限制等。亨sir說︰「若足毽運動能夠進入學界體育聯會,成為其中一分子的話,我相信對於香港足毽發展會大大提高。」
掃毽 踩毽 掛毽 高難度動作
學足毽由基本動作開始,包括用腳內側、腳面踢毽,練熟個人控球方法;到技巧成熟,判斷到身體與球之間的距離,便可進一步練習正規比賽內容,如踢毽過網、有目標地推毽及踢毽等;到最後便會學習組織進攻,與隊員互相配合,亦會學掃毽、踩毽、掛毽等較高難度動作。Angus認為足毽既獨特,也集合了不同球類活動的特色,如利用羽毛球場地、類似排球規則,以及足球技巧等,既難學也難精,可說有很大挑戰度,「它能提高孩子的手眼腳協調,增加身體柔韌度,亦包含了團體運動的好處如增加與人溝通能力」。
教練會按學生程度指導他們訓練,圖中是高難度動作「踩毽」的腳法訓練。
足毽用的專業運動鞋鞋頭闊而扁,有助踢毽。
踢毽技巧逐步拆解(圖)
學會新招式有成功感
三年級孫以信(圖6左)5歲起接觸足毽,不過去年才正式加入學校足毽隊。他認為足毽看似簡單,其實是頗難學的運動,如掃毽這腳法他也是這一年才學會;六年級的許綺軒(圖6右)曾到內地參加足毽比賽,她覺得內地對手非常強勁,踢毽速度非常快,令她大開眼界之餘,更覺得這項運動富挑戰,每次學到新招式都很有成功感。
(圖6)
====
原文轉載:《明報》香港學校網《非主流運動:學校力推足毽 成就學生代表香港出賽 一掃一踩一掛 小小毽子踢出自信》
